校內高一某專業學生情況: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不與本班學生交流,即使同學再怎么逗他也面無表情;班主任、科任老師經多次談話教育無效;不大笑,常低頭不語;談話中問一句答一句,不愿意將內心的東西告訴老師、家長,對任何都有抵觸情緒,;日記本中寫到左邊同桌強勢,很討厭同桌;日記本中寫到右邊同桌太女人,看不起同桌;在日記本中寫到有三次輕生的念頭。
心理教師分析:從這個學生的表現看出,該學生有輕微的抑郁癥,通過心理疏導,可以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抑郁癥的表現是:常常情感低落,悶悶不樂,開心不起來,悲觀絕望,生不如死,自責自罪,自卑抑郁,自我封閉,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教師如何幫助心理有疾病的學生,建議方法如下:
1、教師應學習心理學的知識,經常從生活中觀察學生。通過課堂行為觀察,在學生的平時課堂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是否消極上課,是否熱愛某一活動,是否對身邊的同學冷漠,是否經常獨來獨往等外部體現;通過平時生活觀察,下訪學生宿舍進行了解,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否有暴力傾向,是否有自殺傾向,是否有酗酒的習慣,是否經常性說謊,是否夜不歸宿或是晚歸,是否沉迷網絡等情況;通過學生的父母了解,電話訪問該生家長,家庭情況,是否父母離異,學生在家的情況,是否有自閉情況,是否曾經有過激的行為等;通過其他任課的老師了了解該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學習程度,看下是否有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等,若遇見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處理,咨詢專業教師一起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疾病。
2、教師要想幫助心里有疾病的學生,應先取得學生對自己的絕對的信任,然后以學生為中心,用老師自己的經驗去開導他們以及為他們出主意,但是老師必須做到絕對的守口如瓶以及耐心和愛心。否則就別去和學生談論他們認為的隱私。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衛生講座等幫助學生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節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困難,人格發展,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開展關愛行動建立學生互助,讓學生的情緒有個發泄的途徑,通過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隨時了解、關注、指導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不僅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到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