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辦公室無意間聽到張珊老師告訴馬澤洪主任,她班有一個女生幾次坐在寢室窗臺上,兩只腳放在窗臺外面,幸好被本寢室同學拉進來了。后來這位同學家長被請到學校,和班主任一起處理此事,從他們的談話中我聽出了這位同學幾次輕生的原因:父母給的壓力太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溝通及父母時常的家庭暴力。幸運的是孩子還活著,也祈禱她能平安無事。發生這樣的事,我想這一定會是父母和老師一輩子的痛,相比傷痛,可能更值得我們去思考怎樣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從引導孩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開始。從這一點來講,不管自殺者處于什么原因,幾乎所有的案例都折射出了關于教育的兩大“軟肋”:一是家庭教育中存在嚴重溝通不良或家長失職的現象,二是學校教育中對生命教育存在不到位或者缺失的情況。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我們自己,一點一滴改變著自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1、把孩子當孩子
從一例例孩子自殺事件來看,時下我們的父母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態度和方法是存在問題的。有時我們是不是太不把孩子當孩子了,或者說,我們把太多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強行扛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2、生命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青少年自殺行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多年前,教育界曾有人大力倡導素質教育,還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新特點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養和教育,必須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任務。從而,倡導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別是自殺心理為核心的生命教育。如今好幾年過去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工作究竟做得如何,這個問題恐怕值得各級教育部門在正常的教學之余好好深思一番了。
3、父母平時在與孩子進行交流時,應耐心傾聽孩子把話說完……
良好的親子溝通一定可以減少孩子消極思想的產生。建立良好溝通的一個關鍵就是耐心聽孩子講話,這也是愛和尊重充分的體現。如果孩子面對父母和家庭找不到一絲安慰的時候,他們便淪落為一個在心靈層面“無家可歸”的人。否則,他們還可以在家中心存一線活命的希望,不至于會作出自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