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快遞
2019-03-11 00:00 人民日報
潘利國代表:
民營經濟發展需要良好法治環境
遼寧沈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潘利國代表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很多因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其中一個關節點。”優化民營經濟法治環境是地方人大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從完善地方法規、強化重點領域監督、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等方面去提升。
要依法履行人大監督職能,支持和推動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突出困難和問題。著力推動減輕企業負擔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包括規范涉企收費,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政府失信、拖欠民營企業賬款、政策不兌現和配套建設不及時問題等;著力推動營造良好的執法、司法環境,包括規范文明執法行為,有效防止涉企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等情況發生,構建公正司法運行體系、高效解決商事合同糾紛等。
(本報記者 何勇 劉涓溪整理)
李寬端代表:
建議推進“一次辦好”改革
對于群眾和企業而言,在辦事過程中能少跑腿,簡化辦事手續和流程,這不僅僅是政府服務效能提升的要求,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標志。山東省東營市市委書記李寬端代表建議,推進以“一次辦好”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推進“一次辦好”改革中,為讓企業、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改革就應該堅持以放為原則,以不放為特例。與此同時,各部門應實現信息聯通、數據共享,讓群眾網上辦、就近辦、簡便辦,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等改革,實現“零跑腿”或“只跑一次腿”。
(本報記者 趙兵整理)
蘇華委員:
發展面向農村的現代職業教育
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職業教育在培養本土“三農”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廣大農村不但是職業院校的生源地,也應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服務地”和“就業地”。
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委員建議,大力發展服務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的現代職業教育,各地可根據自身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規劃建設一批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重點支持一批特色優勢專業,培養大批農業技能型人才。同時,鼓勵和引導行業企業與貧困地區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不斷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院校主體”的“四輪驅動”合作育人機制,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更好服務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李昌禹整理)
王能干代表:
精準選擇扶貧產業
自主產業可為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但一些地方存在扶貧產業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能干代表說,精準選擇扶貧產業要對接本地特色,尊重自然稟賦,拿本地優勢做文章。位于保安湖湖區的農科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經過市場調研,村里決定種荷花發展農旅融合產業?,F在,貧困戶不僅靠賣青蓮子賺錢,還通過當導游、開農家樂,拓寬了收入渠道,全部摘掉“窮帽”。要讓扶貧產業更精準、更有效,要因地制宜,深挖特色,發展人無我有的產業。各地應從實際出發扶持產業,才能抓牢市場、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 劉詩瑤 程遠州整理)
|